小說王耽美小說網

李清照

關燈
李清照

“她……她真會如此說啊?”

時常把愛不愛的掛在嘴上,這時竟還讓人拋棄自己的丈夫換一個!

哪有這樣的道理?

“當真是不知廉恥啊!”

有人發現即便是痛罵幕中女子,幕中女子也沒有任何的反應,便開始大著膽子罵了兩句。

誰知巨幕確實沒有反應,可他卻被一旁的讀書人用惡狠狠地目光盯得一句話也不敢再說。

因為沒有人知道巨幕從何而來,不知道幕中女子有何神技,萬一能夠提到他們,就算不能飛黃騰達,也能避災減禍。

所以是絕不能得罪這幕中女子的。

哪怕許多人也對她維護女人的言論不滿。

【除了《一剪梅·紅藕香殘玉簟秋》,還有一首特別著名的《醉花陰·薄霧濃雲愁永晝》也是這時期的作品。“薄霧濃雲愁永晝,瑞腦消金獸。”薄霧濃雲,大家想象一下,大概就是圖中這個樣子,霧蒙蒙的。】

圖裏濃雲密布,薄霧不薄,天地間仿佛都被籠罩起來了。

不消片刻,許多人的內心仿佛都開始被陰雲籠罩,沒有人說得清是因為那詞還是圖。

然而,很快,女子重新出現,笑意盈盈,像是專門來消解這陰霾的似的。

【我個人其實蠻喜歡這種天氣的,多適合睡覺啊,但心情不好的時候可能就沒有這樣的閑情逸致了,所以在當時的李清照看來,這樣烏雲籠罩的白日就太長了,實在是令人度日如年。】

【瑞腦是一種熏香,可以治愈頭痛,由此我們可以猜測這時候的李清照可能身子不大好,這種應該可以稱之為憂思過度。】

公元1107年,大觀元年。

趙明誠有點吃驚,他每次見到李清照的時候,李清照看起來身子都沒什麽問題。

而且她也從未在信中提及過,她為何不說呢?

【金獸,不是真的金獸,就是金色香爐,其上有獸形。龍腦香就在這香爐中慢慢燃盡,飄出裊裊香煙。】

【另外還有一個我們前面忽視的問題,很多時候因為古代傳抄的緣故,詩詞會有不同的版本,像這首詞就有另一個版本中是“瑞腦銷金獸”,按理來說我們平日裏寫哪個都是沒有問題的,但是值得註意的是,因為考試的特殊性,學生朋友們在寫的時候一定要寫教科書上的版本,避免在考試時碰到腦子比較軸的批改老師丟分哦。】

公元212年,建安十七年。

這話讓曹植眼中一亮。

雖然他得了父親的命令,現在是在管理科舉考試一試。

可是越是想到的細節越多,他就越是覺得有許多未盡之處,尤其是在女子所說的最重要的教育一事上。

他想起許多學子因考官之故而失去自己實現抱負的機會。

由此可見,除了師者重要,這考核者依舊重要。

【“佳節又重陽,玉枕紗廚,半夜涼初透。”轉眼又到了重陽佳節了,原本應該和丈夫一起登高賞秋,而如今呢,卻只能是她一人躺在玉枕紗幔中,半夜的涼氣能將整個人都浸透。】

公元744年,天寶三載。

聽到這話,杜甫突然想起了經幕中女子講解後他看了許多遍的《茅屋為秋風所破歌》。

“布衾多年冷似鐵”,那時的他是身體冷心也冷,而這李清照只是心冷,但一個“透”字就顯得更冷了。

杜甫自己作詩也很在意遣詞造句,所以看到了李清照詞中的一些優秀詞句也忍不住多看看。

其實以往他寫詩也以為那些簡簡單單地閨怨之詩算不得好詩,可經女子講解後,他再去看李白的詩、李清照的詞,就又有不同的感受。

這世上不是只有要為官入仕的人,不是只有追求仕途的人才能寫詩作詞。

而寫詩作詞也不是專門為了誰而作,寫詩作詞也不該只有確定的主題。

寫得好那就是好詩好詞,而怎麽才算寫得好,那便看個人的理解了。

【“東籬把酒黃昏後,有暗香盈袖。”在東籬旁邊喝酒喝到了黃昏之後,袖子上似乎也沾染上了菊花的淡香味道。看到這句話我們能想起一個人,陶淵明。】

【陶淵明在古代就是那麽受歡迎,文人們在憂愁的時候,就總是借他來紓解自己的愁緒,即便他們所愁根本不同。】

東晉。

陶淵明也發現了,這些後世的文人似乎有些神化自己的詩作了。

雖然這讓他有些許的自豪,卻又覺得不大合適。

不過自己的詩能排解他們的憂愁,也算是好事一件吧?

突然,陶淵明表情一滯,“有暗香盈袖”這句他大概知道出自何處了。

【按理說李清照寫出這樣的句子,至少此時應該是放松的,然而這裏並不這麽簡單,“暗香盈袖”一句出自《庭中有奇樹》“馨香盈懷袖,路遠莫致之。”】

【《庭中有奇樹》是《古詩十九首》中的一篇,講的是庭中一棵樹長得極好,於是女子從樹上折下花枝想送給遠方的親人,結果因為太遠,沒人能幫忙將花送到,反而留了滿袖花香。珍貴的不是這花,其實是思念之情。】

不識字的人聽這些詩詞都是雲裏霧裏。

但是這種愁緒這種情他們卻是聽得懂的。

許多女子開始欽佩李清照,許多男子也開始羨慕擁有李清照的趙明誠。

她們確實能一心掛念著自己的丈夫,可能寫出這般句子的卻少之又少。

很多男子開始陷入糾結,因為他們希望自己的妻賢惠持家,對家中一心一意地付出,不要有其他的想法,可是他們又不得不承認,在他們的要求下做得很好的妻子,卻不如花樓中的姑娘有趣,更別說與李清照這種只能遠觀不能褻玩的才女相比了。

公元744年,天寶三載。

江南玉真觀。

李冶越看李清照的詞心中越是激動。

誰不想成為像她那般為後世銘記的才女呢?

十多歲的李冶心中有著許多的想法。

最堅定的便是她一定要去追尋屬於自己的人生,而且是盡快。

至少,她不該止步於這道觀之中。

【“莫道不銷魂,簾卷西風,人比黃花瘦。”別說清秋不令人悲傷了,西風卷珠簾,簾中人比那菊花還要憔悴。】

【“銷魂”一詞由來已久,出自江淹《別賦》“黯然銷魂者,唯別而已矣。”】

【它的意思是當某種情緒達到一種幾近極端的地步,從而導致魂魄離體,也可以寫做“消魂”,是個形容詞。】

公元1107年,大觀元年。

趙明誠從一種無從說起的奇怪情緒中慢慢脫離出來。

這首詞他從第一眼看到時就十分喜歡,為李清照的才華而傾倒。

而他更多註意的是這首詞的本身,語意之工,非他能比。

他當然也能看出點其中所包含的李清照的感情,然而,也是到現在他才看清詞中自己所忽略的李清照感情之充沛。

【然而,中華文化就是這麽的博大精深,就這麽一個詞,不僅可以形容愁苦形容恐懼,還能形容與之相反的歡樂。】

【像表達愁苦的有蘇軾《浣溪沙·桃李溪邊駐畫輪》中寫的“水連芳草月連雲,幾時歸去不銷魂。”一句。】

公元1099年,元符二年。

那首詞是蘇軾在幾年前寫的,那時候他從杭州回京路過揚州時看到揚州美景寫下的這首詞。

這是一首寫戀情的詞,但其中又不只戀情,也不知那些後世之人讀懂沒有。

蘇軾心中鮮少有這般糾結的時候,他既希望旁人能讀得明白,又不希望自己那些牢騷心情被人輕易知曉。

【表達恐慌的有杜甫《入衡州》“銷魂避飛鏑,累足穿豺狼。”】

公元744年,天寶三載。

杜甫從未去過衡州,這首詩應是他之後的作品。

避飛鏑,那想來應當時安史之亂時期寫的。

可是……

杜甫覺得有些不大對勁。

根據幕中女子所言,在安史之亂那段時間他該是一直流連於北方,而後就去了成都。

難道是去成都時途徑衡州?可那路線並不對。

如此一來,就是他將死之年的事情了。

杜甫嘆息,死都無法看到戰爭結束,他的死一定是充滿了遺憾的。

遺憾沒能為國獻力,遺憾自己未能再見大唐盛世。

【而表達歡樂的有蒲松齡《聊齋志異·西湖主》“明允公,能令我真個銷魂否。”這個故事寫的是一個叫陳明允的書生他可以分成兩個人,一半在家中做一個好男人,另一半在仙境讓美女作陪。】

“他倒是想得美!”

這樣一個荒誕的故事,讓許多人嗤之以鼻。

而更多的人是羨慕著,卻還是第一時間當著他人對其發出了抨擊。

公元前317年,楚懷王十二年。

臨淄。

近來孟子仍舊在齊國為齊宣王田辟彊做事。

短短不過兩月時間,楚國就隱隱有了超越秦國的架勢,這讓發展緩慢的齊國上下難安,齊宣王焦頭爛額,作為他的客卿,孟子自然也清閑不到何處去。

他方從田辟彊處回來,正巧看到巨幕。

聽到這故事不由得搖了搖頭。

“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也。”

【這個陳明允有個好朋友,一天,這個好友路過洞庭湖看到陳明允有美女作陪好不快活,他醉意熏染時說了那麽一句話,意思也想有美女讓他快活。】

許多認認真真聽著故事的文人們企圖從這中間讀出點什麽道理來,都不禁有些失望,不過艷作罷了。

只有少數一些人能夠看出其中幾分。

公元1107年,大觀元年。

李清照對這個故事十分不喜。

她不用猜就知道這一定是許多男子的夢想之事。

然而他們憑什麽以為自己可以一邊在家中做好男人,一邊又去尋花問柳?

若是尋花問柳了,那還算得上是好男人嗎?

【這最後三句歷來都是最令人稱道的,根據伊世珍《瑯嬛記》卷中引《外傳》記載,趙明誠很喜歡李清照的這首詞,很想作出比這更好的作品,於是廢寢忘食三天三夜,寫了很多的詞句雜糅其中,拿給朋友看,結果朋友說三句絕佳,正是這最後的三句。】

李清照勾唇笑笑,沒去看趙明誠。

這倒是趙明誠做得出來的事情。

她沒註意,但趙明誠卻清清楚楚地看到了她噙在嘴角的笑,抿了抿唇,卻是沒有開口。
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